经典老歌 2018-09-28 10:13
编者按: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改变了中国,影响并惠及了世界,这4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浓墨重彩的40年。
面对这个举世瞩目、影响深远的伟大实践,中国网财经联袂今日头条共同邀请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共同记录这个伟大时代。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看看他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都做了什么工作。
作者:蔡继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此同时分配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分配理论的创新为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分配制度的变革又为创新的分配理论提供了经验验证。本文拟首先阐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然后回顾我国从按劳分配向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转变,最后进一步强调坚持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对于保护私人财产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大意义。
1.按劳分配与现实的矛盾
我国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一直都把按劳分配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唯一的分配原则,改革开放初期,从1977年到1983年的五次全国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也主要是围绕着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展开的。1982-1985年我在河南大学经济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就曾在北京参加过一次其中的研讨会。
然而,随着中共十三大确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按劳分配的讨论也开始不仅涉及按劳分配如何与市场经济对接,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为商品以及是否存在劳动力市场,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关系,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是否作为唯一的分配原则也受到质疑。这个期间我已到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工作,并开始在谷书堂教授指导下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我和谷书堂教授合作的第一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讨论按劳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的矛盾,我们的结论是:
娱乐08/24
娱乐08/24
娱乐08/24
娱乐08/24
娱乐08/24
社会08/24
娱乐08/24
娱乐08/24
娱乐08/24
娱乐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