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资讯

中美贸易摩擦会影响中美航线的客流吗 美联航坚持来上海的目的是什么?

经典老歌  2018-11-07 10:58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美航把最新设计的商务舱座椅搬到了这里。美联航大中华区一位负责人特别强调,他们是美国三大客运航空公司里,唯一一家跑来上海参加进博会的。“唯一一家,我们坚持要来。”他又强调了一遍。

简短的交谈中,这位负责人还告诉我,美联航打算增加中美间的航线班次,希望2020年能付诸实施。什么时候决定的?上周。怎么想的?市场需求。这几个月的贸易摩擦,会影响中美航线的客流吗?并没有,有的航线,客流甚至增加了。

中美航线.jpg

这里想来会有市场分流的因素——也有航企关闭了数条运转不佳的中美航线。但虹吸效应显然不能解释所有问题。热门的航线(比如商务客云集的上海与纽约之间)永远那么热门,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和预期。市场需求和预期背后,则是一种信念,对开放的信念——中美有分歧,但两个最大经济体,大势所趋的终究是合作,而不是对抗。合则两利,市场有这个期待。不然,一贯精明的航空公司,也不会随随便便动起增加班次的念头。

但凡来进博会的企业,大多持有这样的心态。国际贸易当然不只是赚钱做生意,但也无需避讳,企业的首要需求,就是赚钱做生意的。当全球化走到今天,经济体间的交流交往趋于密切,全球贸易的“产品内”分工也逐渐代替传统意义上“产品间”分工,全球网络把各经济体连接构成一个相互关联、难舍难分的共同体时,能赚到钱的好生意,一定是开着门的生意。

一辆进口汽车的上万个零部件,可能来自十多个产业部门:座椅面料来自于意大利,变速箱来自于德国,电动移门来自于日本,发动机舱内部分设备来自于法国……它的生产来自全球,甚至设计研发也可能来自全球。这样的例子,在进博会上比比皆是,足见经济全球化是怎样的一个“大势所趋”。

关起门来赚不到钱,没有人愿意做这样的傻瓜。而一切拒绝合作、对抗开放的言行举止,多少都显得有些忘乎所以。欧莱雅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让·保罗·安巩就说:“拒绝全球化就像拒绝万有引力。”——这个地球上,谁能够拒绝万有引力?谁又能真正摆脱万有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