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水

热度:3112293

于水的最新歌曲

于水的个人资料

基本简介

于水于水,1955年生于北京。中国新文人画派画家。1994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名家研修班。作品曾三次入选全国美展并两次获得铜奖; 曾赴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泰国、联合国总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并进行艺术交流;曾参加新文人画系列重要展览。出版有《于水画集》、《于水人物卷》、《中国艺术年鉴·于水卷》等个人画集。 现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中国画艺委会理事、文化部国韵文化画院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师、《北京晚报》美术部主任。


艺术年表

2008年 与胡石、子游等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组织的慈善捐赠仪式,捐一幅作品资助湖南一所小学。 与怀一等赴通州拜见著名画家黄永厚先生。 拂云轩推荐于水作品欣赏(5张) 与老杨、杨春华、周一清、吴湘云、杨东白、怀一等驱车前往大同看「型煤旺火」。 朱新建在宜兴突发心脏病昏迷住院。为他写一篇「枪毙猪头肉」报仇。 个人画展在地铁2号线上「流动的美术馆」开展,展出作品22幅。 北京美协将我选为国画艺委会委员。于水画作(19张) 与二刚等去南京职工康复医院看望好友朱新建。 《瑰意雅至——怀一、刘方明、于水、二刚画展》在扬州八怪纪念馆开幕,并出版四人画集。 《二刚、于水、怀一中国画展》在海宁徐邦达美术馆开幕。并由章耀、谢海先生主持了研讨会。 手卷《游春图》在中国美术馆参加《2008艺术之巅》大展。 捐一幅画给「四川大地震」赈灾拍卖。 《牡丹亭》组画参加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举办的《粉墨风雅——中国戏曲水墨扇面邀请展》。 于水画作(19张)2009年 与老杨、北鱼、常朝晖、孔戈野、李水歌等赴洛阳,参加在洛阳美术馆举办的《60人牡丹大展》,并出版画册。 得明瓒先生两方鸟虫篆印章,「于水」、「大望楼」。 作品参加中国国家画院艺术邀请展《融·聚》。 得莫武先生刻印章七方。 与张桂铭、余丁、二刚、杨春华、胡石,怀一、林海钟、陈子游等十余人赴纽约参加在联合国举办的《水墨聚焦——国际水墨交流展》。 儿子于古庄以641分考入香港理工大学建筑系。锦泉斋美术馆推荐于水作品(3张) 与老杨、二刚至环铁「珏澜瓷坊」画青花瓷。 与怀一、高英柱、秋一等赴宜兴江云祥工作室刻紫砂壶。 与陈风新、二刚、梅墨生、王学辉、王晓辉、唐辉、贾广健、孔紫、樊杰颖等赴河南信阳参加中国国家画院写生采风活动。 与老杨、怀一、傅廷煦、方骏、何水法、孙克、林阳等赴福州参加福州画院30周年纪念活动及展览。 赴印度参加由中国国际交流中心举办的《水墨聚焦——走进印度》展览。


获奖

199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学术精诚奖; 1991年作品《孔雀东南飞》获联合国野间奖; 1990年作品《霍小玉》获中国连环画十佳奖; 1989年作品《霍小玉》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1988年作品《离骚》获中国连环画十佳奖; 1985年作品《七天长安令》获中国连环画十佳奖; 1984年作品《长恨歌》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


媒体报道新文人画中尚待挖掘的画家

如今在艺术圈中最流行的恐怕莫过于“新水墨”和“新工笔”这两个词。之所以称之为“新”,一定是与“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抑或是传承,这种阵势颇似二十年前的“新文人画”。当年的新文人画家们是否偃旗息鼓了?在当年那个红遍全国的阵营中是否还有可供藏家们挖掘的“宝藏”?本文即为读者重拾记忆,重新梳理一下“新文人画”阵营中那些被遗落的“珍珠”。 只要我们留心一下近些年的拍卖纪录便会发现,当年“新文人画派”的成员们在人物、山水、花鸟等各个领域中都有着不俗的表现,人物画如田黎明、徐乐乐;山水画如陈平、卢禹、朱道平;花鸟画如江宏伟、霍春阳等。这些画家已然占据了书画圈的半壁江山,他们不但引领着学术圈的走向,更在市场中逐年稳中求进,这些足以证明当年新文人画派的“会员们”所具备的升值潜质。对于在价格上有待攀升的“价值洼地”,本刊记者先后征求了多位市场评论专家的建议,择其要者,列出如下答案: 齐建秋推荐:李老十、于水、刘进安; 徐家玲推荐:刘进安、于水、朱新建、李老十; 王凯推荐:周亚鸣。 于水的画颇得文人画的风致,笔下的女性温婉动人,如一杯清茶在手,对如今浮躁又光怪陆离的艺术圈来说真有着澄心静虑的功效。于水的画作早些年在市场上并非炙手可热,但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逐步加深,其作品正不断获得收藏界的首肯,并在一、二级市场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其实,“新文人画”这个盛极一时的概念在当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已经不存在这样一个固定的团体。这种看似约定俗成的概念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有必要为藏家重新厘定一下新文人画的内涵,以便以此来衡定新文人画派的画家们。 新文人画的定义是相对宽泛的,是伴随着“85新潮”的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当时“西方文化殖民”的有力回击。新文人画不等同于文人画,对于新文人画的理解更存在多种解释: 学术评论家徐家玲:新文人画的价值就在于:与现代主义是相契合的,就是彰显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趣味,不是迎合集体、主体绘画或者叫主流绘画,比如70、80年代的宣传画等。也就是说去充沛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去表现宏大的历史题材。无论是借鉴西方还是重新追溯传统,都是一种个人的自觉,都具有相似的价值--尊重个人的价值。个人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和表现的自由,这是文人画的价值。 画家周亚鸣:无论从绘画还是文学、哲学等角度都面临一个问题,就要逐本求源--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走,这是根本性的问题。二十一世纪的一切文人都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所说的“传统”并不是“遗产”,她是活的生命,就如我们的血缘一样,是一脉相承的,是一条不断流淌的河。传统更不是某一种样式,而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人文精神和灵魂。具体而言,文人画的灵魂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是思维方式的次序性;第二是价值观念的人文性;还包括对生命经验的感受。 共同艺术基金执行董事王凯:遵循最传统的文人书画概念,讲究笔墨,讲究艺术家的修养、学识,不仅仅局限于绘画本身技法和绘画图式的创新和传承,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 在高价频出的时代,尽管存在一定的价值洼地,但在藏家们选择新文人画派画家的时候依然要关注一个问题:中年画家中很多人价位已经处于高位,藏家或许会选择一些年龄偏大的画家作为投资对象。切不可盲目认为“越是年老越值钱”,关键是看画家,尽管步入老年但依旧可以迸发出创作的光辉与探索前进的渴望,而不是反复地重复自己的那套“技术活”。 《收藏投资导刊》 记者杨艳丽 【评论】 古风新意人物画——于水的艺术创作 于水的人物画,有古风,有新意。 魏晋隋唐是中国人物画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佛学、玄学,各种哲学思潮风行,文学、艺术也处于繁荣状态,出现了专业的画家,人物画创作呈高峰状态。盛唐时期的人物画无论是作品的精神内容还是表现技巧,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状态,出现了顾恺之、吴道子、周坊、张萱等代表人物。五代两宋明清,随着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兴起,人物画式微,工笔重彩着色人物画虽更趋精美,但气势不再。然而,人物画作为一个重要的画种,因它的现实性、故事性和民俗性,至今一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近百年来,我国的人物画应时代变革的潮流重振雄风,涌现了一大批深受人们喜爱的优秀人物画家。不过人物画多取社会性主题,反映现实生活,题材较为单一;绘画语言以写实为主,吸收西画造型,而对传统笔墨的诗性语言有所忽视,也影响了它应有的审美价值。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人们对这段历史有所反思,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崛起的“新文人画”派,就是对这一主流绘画作风的反拨。田黎明、陈平、李老十、于水等是北京画坛新文人画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而其中于水借写古人的闲情逸致,表达内心宁静舒缓的心境,也响应了当今社会安定局面人们新的审美趣味。 于水的绘画起步于连环画,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线描的基本功扎实,笔墨简约随性,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舒缓闲雅的格调。他的画介于写意和工笔之间,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小写意。他的作品大都写画古代仕女,她们薄袖朱唇,秀而不媚,艳而不娇,处于园林景观之中,或闲散漫游赏景,或弹琴吹笛自娱,鲜花树木,舟楫流水,亭台楼阁,假山庭院,梦幻般境界。人物造型和线条较工细,景物的刻画较工整,树木花卉的用笔和线条异于人物,略微粗放洒脱,作色则不拘泥于随附造型,水色交融,渲染、渗透较随意。他的人物画有自己鲜明的个人面貌,不需看画上名章落款,一眼便可识别。究其缘由,是他的作品完整地展现出来的一种气质和氛围。而形成这种氛围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文气。读于水的画,扑面迎来的是使人宁静的文雅气氛。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是他待人处事的作风,由内在的文化涵养所支撑。于水很注重个人的文学修养,长期在《北京晚报》的编辑经历,使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也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在文字上颇有修炼。这对一个新时期的文人画家来说,是最重要不过的了。除了在创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外,他对中国古代画史画论也有深入研究,钻研技法,探究原理。他从古代大师那里获得启发,学习他们沉稳的心境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在他的画里,一处屋檐,一角长廊,一支梅花…….它们的造型或位置都反复经营,极为讲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题有与主题相关、似信手拈来的诗词,若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其次,是雅气。这雅,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画面的整体气氛雅。他作品中描绘的才子佳人,似乎都是在月光中,透着一股冷香。人物的姿态表情,举手投足,顺应着周围的景致,流露出淡淡的哀怨,古雅至极;二是用笔雅。于水的线条不紧不慢,行笔略涩,勾勒出一种散淡的气息,从容优雅;三是敷色雅。中国画很少讲色调,但于水的画是有色调的。正如我前面所说,他的画大都沐浴在月光中,多为冷色调,冷灰中淡红粉紫都稳妥得体,一点都不张扬,人物面部几点白粉的晕染,使得和环境融为一体的人物成为画面的重点,色调统一,淡然雅致。 再次,是仙气。于水画中人物,有盎然古意,并透出一种仙气,或者更确切地说一种“狐媚之气”。他们似乎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其实餐风饮露的仙子就是修炼千年的妖精。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形写神”,于水紧紧抓住眼神、手势、身姿等重要细节,貌似在叙述一个故事,一段情节,但事实上人物和环境景物都不是再现一个画面,而成为画家自身抒发情绪的一个载体。那些古趣、仙气,其实是画家内心的一种情怀,一种境界。 人物画作为一个重要的画种,其社会性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主题性绘画中,更是如此。但是,人们艺术欣赏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教化作用的艺术创作固然重要,予人以纯审美欣赏的艺术也不可少。艺术园地百花争艳的局面之所以让人百倍珍惜,因为它既能满足社会大众精神生活的需要,又符合艺术本身生态平衡的客观原理。新文人画家们以自己的辛勤努力,为当代中国画均衡格局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不用说,于水的人物画不属于社会性人物范畴,他画的不是具体的历史人物,而是将其符号化,与山水花鸟同视为表现感情和心境的载体,让观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样的人物画,超越时空的限制,追求永恒性,其审美的价值不容忽视。事实上,如今这一类型的艺术创作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有了越来越多的知音。 【评论】于水的淡定 去岁,我在南方一个城市,朋友邀至一家海鲜馆就餐。室内不能抽烟,席间几次托词小解在外吸烟。对着一排排玻璃缸,看着海鱼在里面悠然的游着。返席,友人嘲笑我的烟瘾,我说:“我是出门体会淡定的,那些各类海鲜悠然的游着,若是哪位客人点中,即成了盘中美味,但它们一点也不慌,仍是悠然”,友人附和说“有哲理”。我即回“那是不知死,才能淡定,若撒上面包屑,立刻蜂拥而至,淡定顿时消失”。 我们这代人迷上画画的时候,压根没想过画能带来利,我们画画是兴趣,是迷恋,甚至是一种信仰。当时承认这种迷恋与信仰的最高标准是全国美展。于水的迷恋得到肯定,那是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铜奖。当时的于水应该不到三十岁。 我们的结识是一帮都还年轻,为了共同的迷恋有个交流的空间,由边平山组织的后来演变为新文人画展的时候,那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因为年轻,因为有个共同的理想,所以汇集了各种不同个性,不同才情的人。于水似乎个性不强,总是悠然的,安静的倾听,偶尔冒出一二句善意幽默的语言,显然在这些人群里他甘当一个配角与陪衬,各种个性强烈且略带表现欲的人都愿与于水结交。于水的包容竟然到了本来是个出色的演员,却淡定成了一个观赏者。1984年铜奖获得者可不像之前有层出不穷的奖,那是绝少的佼佼者才能拥有的荣誉,安在他身上有些浪费,这荣誉完全可以引申出显耀的光环。而于水没有经营头脑。随着时代的演变,这个圈子里不少人无论从仕途,地位,名声,利益似乎到了显赫的地步,而于水没有一丝的慌乱,十分的淡定。若按辈分,见识,平台,圈子,按之前的说法随意资源组合一下,于水早就显赫了,可于水“木讷”“迟钝”。依然似水一般的平和,这么些年过去了,很多人或中风,或秃顶,或一脸倦怠,而于水没变,苗条的姿影与一头乌黑的头发如故,我询问是否焗了油,于水答“是天然”,还介绍是吃果仁的缘故,我寻思果仁是油性,多吃必然掉发,我觉得应该是淡定所致。 前些年,我关注过于水的画,似乎没有张扬的个性与特色,我私下寻思,那些有个性,有才情的人是在扬长避短,若按素描或造型肯定不及格,于是干脆歪鼻子,歪眼睛,一股脑的歪,歪出个负负得正的,从古典元素脱胎而出的现代的造型意识。而于水本是有功底的,是正路子的功底,却遇上他是个好脾气,他们肯定会认真地掏心掏肺的给他洗脑,我暗暗叫冤,人家可是扬长避短,于水可不能扬短避长啊。别慌,淡定。于水在时间的流淌中,在歪的养分里正静静地蔓延他自己的根系,一头黑发的他有的是时间。 近来看于水的作品已显露出他的长处了,轻盈而飘逸的线形之中安置了艳丽而雅致的颜色,线条隐隐地完成它自我美感的同时,消融在型块与色块之间,型块的对比,色相的调配,让视觉完成美感体验后,成立完整的画面,并发挥出于水特有的能力,即情节性与场景性。独幅画的成立往往轻视故事性,而故事性的画面很难完成独立意义的绘画性。于水在有机的调和,叙事中不失绘画感,从而进入娓娓道来的叙述中,产生诗意的情怀,并在端庄之间透露出于水特有的魅力,有节制的风韵。 在当今的时代,我不太相信“大器晚成”之说,少年气盛比比皆是,盛气之间是会绽放出才气横溢的花苞,然而采蜜者蜂拥而至,将刚形成的芳香与甘甜,用一根根的针管从各个部位允吸而尽。这个信息时代很难埋没天才,天才尚在孕育中,寻宝者已摘其枝,甚至齐根而挖。“悲愤出诗人”“穷而后工”那是过去式的状态了,寻找观念,翻新图式,快速成立,随着资本的介入,已是到了造星的时代了,“悲愤”改换为“急躁”“焦虑”。然于水仍持有不合时宜的淡定。 大器的成立并不决定于时间,得有一种淡定,悠然的淡定。于水的淡定,不是为成大器而淡定的,是他自身拥有的美质。 2012-5-31于东湖丽岛


于水档案之演唱过的歌曲

  • 1970-01-01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