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老歌 2019-01-24 09:25
笔者高中时候正好赶上余秋雨、张晓风、林清玄等人的作品大行其道,校园里流行的都是八块钱一本的“炮仗书”——之所以叫这么个名字,是因为这种盗版书封皮用的纸跟过年放的二踢脚材质一样,每页密密麻麻的小字、稍微沾点湿气就掉色的劣质油墨、翻多了就容易散架的潦草装订,丝毫不影响一群高中生在上课间隙偷偷摸摸的阅读和讨论,并且现趸现卖用到作文上。
后来,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阅读范围深广了以后,感觉这批人所代表的的文化气质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他们的文字能够穿透生活的迷雾,但是却难以带领人走出迷雾。而今,作家本人已驾鹤仙去,对于其文字与人生也到了一个盖棺论定的时候,我们不妨试着讨论一下他的作品因何在大陆流行,探究下这背后的文化密码。
作家好不好,首要的是得用作品说话。林清玄的文章文辞考究,在文字的质朴中透露着一种空灵淡雅的气息,具有诗性之美。此外,他的作品中融合了大量的禅宗思想,抱持着对快节奏高强度都市生活弊端的反思和批判,引导读者去探寻理想生活甚至于回归田园生活,为那些在万丈红尘中匆匆奔波的都市一族提供荡涤心灵的清洁剂。许多名言警句,整篇文章读来有韵味,单独拿出来咂摸也值得品味,文字的美感,奠定了文本流行的基础。他个人颜值虽然一般,但是幽默文雅的谈吐和极具亲和力的大众形象,也助推着作品的流行。
好作品的流行离不开社会发展和受众心理的需求。散文在中国是最有历史传统的文体,堪称中国文学乃至于中国文化的精髓。四书五经、唐宋八大家、明清文坛……都给后世留下了一篇篇漂亮的散文。古往今来,鸿儒大家、青年学子无不以写一手好文章为人生之最高境界。散文审美上标准的分散性,也降低了大众接受的门槛,比如读余秋雨的散文,既能看到文学之美,也能间接地掌握很多历史知识。林清玄的散文,夹杂了大量的佛教典故,通俗明白的文字讲清楚一个道理,对于苦于青灯黄卷的读者来说不啻于一缕清风。
娱乐08/24
娱乐08/24
娱乐08/24
娱乐08/24
娱乐08/24
社会08/24
娱乐08/24
娱乐08/24
娱乐08/24
娱乐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