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 主演:加里·奥德曼  本·门德尔森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斯蒂芬·迪兰  
概览 分集剧情 播出时间

至暗时刻分集剧情

第1集

至暗时刻【第1集】剧情介绍

            

电影《至暗时刻》详细剧情第1章:临危受命

至暗时刻1.jpg

1940年5月,德国发动的闪电战让欧洲诸国措手不及。部分小国落入了纳粹的魔爪,上百万德军集结于比利时边境,准备攻占欧洲其他国家。时任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因战事不利,已失去了议会的信任。在工党拒绝加入内阁的压力下,张伯伦(罗纳德·皮克阿普 饰)于当月10日被迫下台,寻找继任者的工作已然开始。环顾执政党保守党之中,唯一能让工党接受的首相人选,唯有最初就反对绥靖政策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

65岁的丘吉尔(加里·奥德曼 饰)已有些口齿不清,激动的时候连话都说不利索。报纸头版刊登其将接任首相一职的消息,让他心里非常矛盾。本就到了退休的年纪,何况欧洲几乎是个烂摊子,任谁此刻都不会有好心情。在接到德军入侵荷兰和比利时的消息后,丘吉尔更是情绪激动。第一次上班的秘书莱顿(莉莉·詹姆斯 饰)成了出气筒,被暴躁的丘吉尔骂得掩面跑出了海军大臣的府邸。能平抚丘吉尔的只有他深爱的妻子克莱门汀(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饰),丘吉尔的臭脾气已得罪了不少人,即将掌握大权之时更要平易近人,是该收敛一些了。在大门口拿到邮差递来的邮件,犹犹豫豫走进房间的莱顿就像看到了另一个人,丘吉尔脱掉了睡衣穿戴得整整齐齐,取过邮件后还不忘说声感谢。

邮件来自白金汉宫,这也意味着张伯伦已正式向乔治六世国王(本·门德尔森 饰)提交辞呈。其实乔治六世心目中的人选不是丘吉尔而是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子爵,原因不只是丘吉尔激进的策略,还因为丘吉尔曾反对爱德华八世退位。当丘吉尔以战时首相的身份前来觐见时,乔治六世的态度显得生硬而刻板,完全是出于礼节和程式所需。想到以后每周至少要见丘吉尔一次,他就感觉头痛无比。

从白金汉宫出来,丘吉尔径直来到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入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战时内阁,前首相张伯伦、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和工党领袖艾德礼是必须的内阁阁员。三天之后,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演说。保守党领袖张伯伦在膝头放了块手帕,如果他觉得丘吉尔的政见可以接受,便会举起手帕,身后那些保守党人便会起立鼓掌欢呼。否则,就以沉默表示抗议。果不其然,丘吉尔提出全面对德作战,与张伯伦、哈利法克斯主张的以外交手段和谈大相径庭。一场热情洋溢的演讲,得到的只是一片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之声。此时此刻,欧洲正处于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对丘吉尔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莱顿小姐首次踏进了政府执行机构部门,经过严格审查,她欣喜的拿到了盖有皇家印章的出入许可证明。但战时指挥部里紧张的气氛,还有诸多的保密条款很快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目前欧洲战局德军占有绝对优势,法国20万人投降,英国30万军队正在全面溃败。制空权完全掌握在德国空军手中,英国空军无力再派出飞机掩护撤退。皇家海军更是不值一提,只能呆在港口里,免遭德军的空袭。

丘吉尔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冒险飞越英吉利海峡,访问处在对德前线的法国。看到飞机下满目疮痍的大地,流离失所的民众,他一下飞机就向法国总理询问反击德国的计划。丘吉尔当时认为德国的坦克部队没有陆军支援就入侵法国,必定只是声东击西的战略性进攻。他却没想到二战时期的机械化坦克战与一战已是天壤之别,法国政府根本就没制订反击方案,已打算向德国投降。丘吉尔的首次外访,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5月19日,新任首相丘吉尔将向全国人民发表演讲,告诉人民实情,激励民众的斗志。这场重要的演讲又让丘吉尔感觉到紧张,幸好有克莱门汀的安慰,他才振作为精神来到广播电台。莱顿小姐已将首相口述的讲稿整理并打印成稿件,可丘吉尔在开播前的几分钟里仍不停的在讲稿上圈圈点点,站在他身后的莱顿内心不禁有些担心。

当表示开播的红灯亮起时,丘吉尔稍作停顿后发出了有些许含糊但坚定的声音,莱顿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向全国人民及盟友发表演讲,告诉国民欧洲大陆上正在发生的可怕事情。他坚信英法联手,能击败入侵法国的德军,让英国远离邪恶的法西斯暴政。

演讲让英国人都清楚了海峡对岸的局势,也招来了乔治六世的斥责。国王陛下认为英国需要的是领导,而不是误导。丘吉尔将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说成有必胜的把握,就是将英国推进火坑,让上万英国战士的性命白白牺牲。

#p# #e#

乔治六世说得不无道理,时间到了5月25日,德军包围了英国、比利时和法国60个师的兵力。其中包括了英国全部30万职业化军事力量,军方却连具体的救援方案都没有。目前在欧洲作战的30万英军正在向法国港口小镇敦刻尔克撤退,如果放任不管,几天内就会被德军的坦克赶进大海,全军覆没。

在战时内阁会议上,丘吉尔仔细观察着地图,决定派驻兵加莱的四千名英军向东进攻,阻止德军攻占敦刻尔克,为大军争取更多的时间。这相当于让四千名士兵去送死,内阁其他成员对丘吉尔的决定不敢苟同,都沉默不语。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趁这个机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意大利墨索里尼为英德和谈居中斡旋。

对哈利法克斯的提议,丘吉尔勃然大怒,他绝不肯向希特勒这个独裁者低头,并愿为此产生的后果负责。但当哈利法克斯明确询问他对和谈的态度时,丘吉尔立刻明白了,这是哈利法克斯和张伯伦设下的圈套。只要他在内阁会议上表态拒绝和谈,哈利法克斯和张伯伦就会以辞去内阁职务再次发起的不信任投票。在保守党的支持下,哈利法克斯就会把丘吉尔赶下台,接替首相职位并实施对德和谈策略。冷静下来的丘吉尔慎重考虑了哈利法克斯的提议,在向加莱下达命令的同时做两手准备,派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前往意大利打听德国和谈的条件。

做出这一决定后,懊恼的丘吉尔躲进了专用卫生间。他接通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电话,用几近哀求的语气,结结巴巴的向美国求助,希望罗斯福能提供40艘驱逐舰。被罗斯福以《中立法案》为由拒绝后,仍不死心的丘吉尔请求能将英国贷款购买的P-40战斗机送来。在最后一线希望破灭后,丘吉尔失望的挂断电话。

即借不到船只接英国军队回国,又拿不到战斗机争夺制空权,丘吉尔重新整理思路。他紧急致电海军上将伯蒂·拉姆齐,要求他征用所有可横渡英吉利海峡抵达法国的船只。无论如何都要带至少一部分军人回国,否则英国就再也没有抵抗德国的力量。对这次的撤离方案,丘吉尔将它命名为“发电机计划”。

5月26日,丘吉尔邀请陆军大臣安东尼进入战时内阁。从加莱传来消息,部队发动的进攻被德军击退并遭到德军的包围和炮击,六成士兵阵亡。即使如此,丘吉尔仍不愿考虑和谈。这次内阁会议上哈利法克斯的态度强硬,如果首相不同意下一步的和谈准备,他便会提出辞职。

丘吉尔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加莱士兵拼死一战和海军部征用民用船只接回主力部队上,当莱顿小姐在打字机前逐字打出加莱驻军不得撤退的命令时,她无法按下指尖上的按键。丘吉尔看到她双眼中流下的泪水,在地图前,丘吉尔向她详细讲述了此举的重要性,用上千士兵的生命换取上万主力幸存,这是有价值的牺牲。可命令刚发出就传来不幸的消息,加莱沦陷,驻军阵亡或被俘人数不详。屡遭挫折的丘吉尔绝望了,眼前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寻求和谈。

哈利法克斯给丘吉尔考虑的时间只有24小时,到了27日,形势更加不利。比利时和法国相继决定投降,一旦德国接管他们的港口、基地,就能全力对英国展开海洋和空中进攻。在这种形势下,丘吉尔只有考虑和谈的可能性。作为战时首相,和谈是否属于他的职责范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丘吉尔,他的内心绝不肯向希特勒这样的恶魔低头。就在他无所适从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支持。

乔治六世深夜造访首相官邸。他曾一度希望哈利法克斯子爵接任首相,与德国和谈。可欧洲那些投降的国家,挪威、荷兰、波兰、比利时,无不是灭亡的下场。这让乔治六世看清了希特勒的本性,也让他认清了一个道理,和平不是通过和谈得来的。看到丘吉尔因为无法得到党内支持而犹豫不决时,乔治六世给了他一个建议。到民众中去,告诉他们真相,看看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5月28日,海军部已征集到八百多艘民用船只,丘吉尔下令启动“发电机计划”。外面淫雨霏霏,对丘吉尔来说却是大好天气。阴沉的天气会阻碍德国空军的视线,是上天赐予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最好庇护。在前往下议院的路上,丘吉尔一声不响的离开专车,步行来到最近的地铁站。站在地铁线路图前,他茫然的向身边的小姑娘求助。小姑娘认出了他,热情的为他指出前往国会所在地威斯敏斯特的乘坐线路。

首相出现在地铁站,让所有乘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丘吉尔走进车厢时,大家纷纷起立。丘吉尔找了个空位坐下,观望四周,发现乘客在他面前显得很拘谨。他便起身向旁人讨了根火柴点燃雪茄,然后幽默的聊着天,打破车厢内尴尬的气氛。当大家不再紧张时,他就如乔治六世所说的那样,向乘客讲述了当时英国面临的危机。大家的反应让丘吉尔很吃惊,他们的态度出奇的一致。如果这是场注定失败的战争,那不如放手一搏。就算德军打进了英国,每个街道每幢房屋都会成为战场,绝不向侵略者妥协。

有了国王和民众的支持,丘吉尔信心十足的走进首相办公室,对非内阁阁员大臣讲话,其他工作人员只要愿意也可旁听。在各政府机构官员面前,丘吉尔将记在小纸条上的乘客姓名一一报了出来,他们是民众的代表,也是大英帝国的基石。身为首相应当尊重他们的意见,拒绝和谈,战斗到底。绝不能让德国打着和谈的旗帜解除英国的武装使英国成为傀儡,也绝不允许纳粹的旗帜悬挂在白金汉宫之上。丘吉尔不屈服的态度得到了所有非内阁阁员的掌声,纷纷与他握手致敬。

之后,丘吉尔在下议院的演讲博得工党的欢呼,热烈的情绪甚至感染了部分保守党人。张伯伦见大势已定,只好拿起事先放在膝头的白手帕,作势擦了擦额头的汗。其他保守党人见状,全体起立鼓掌。丘吉尔终于得到下议院的支持,全面开展对德作战政策。

滞留在敦刻尔克的30万英军经丘吉尔组建的民用船队搭救,几乎全数返回英国,成为抗击德国的有生力量。坚持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暴发,原处于中立的美国参战,扭转了二战局势。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投降,次日英国及盟友宣告了战争的胜利。